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如今的视频会议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从家庭内部的互惠劳动,到奴隶劳动,再到雇佣劳动和个体劳动,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
荷兰历史学家扬·卢卡森(Jan Lucassen)从人类劳动演变的视角,立足于全球史,从更大的维度、在更广泛的背景里观照和理解我们的工作。
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
70万年前到公元5000年是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阶段。
距今约70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这两个人属走向不同进化方向的时间点。在距今70万年前至1.2万年,人类几乎只从事食物狩猎采集工作。
狩猎采集的生活,主要是依靠狩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打鱼捕鱼。由于狩猎往往要求集体行动,大多数狩猎和采集部落的基本社会组织单位为小规模游牧族群,合作和共享是极为重要的生存和劳作原则。
扬·卢卡森根据考古研究证据证明,在性别分工方面,狩猎采集时代的许多男性也会采集蔬菜,女性也同样猎捕动物。尤其在出现过度捕猎的情况下,大型猎物数量常常面临不足,人类为了生存,只能更加关注小型猎物的猎捕,以及逐渐将采集作为核心生产任务,这就让劳动分工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
距今1.2万年前,人类开始栽种植物、圈养牲畜,由此农牧逐步取代狩猎。农牧工作男女分工上开始专业化,男性是农耕活动的主力,而女性的生育职责被进一步凸显。因为农业保证了更好的食物供应,养育新生儿的条件越来越好,生育的职责也因此更重了。
除此之外,当农业生产的食物超过自己需求时,一些人可以自由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可能进一步掌握专门的生产技能,由此出现社会的财富积累和贫富分化。农业生产也带来了“等待”的时间观念,农业耕种的收获不是即刻的结果,因为农业生产和收获的季节差。
前5000年到公元1800年间
在前5000年到公元1800年间,随着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进一步带动了劳动分工与职业的专门化,从家庭内部的互惠劳动,到奴隶劳动,再到雇佣劳动和个体劳动,人类劳动的多个形态基本出现。
公元前3000年,国家出现以更彻底、更集中的方式为更多人确定劳动关系和劳动条件。而且国家的形成的同时也伴随着庞大军队的建立,士兵劳动力增多同时战俘也在增多,战俘进一步演变为奴隶劳动。
城市、神庙开始以自己的名义充当劳工雇主,同时渔民从农民那里购买粮食,农民从织布工那里购买织物,大宗商品市场的形成支持了这些相互买卖交易的个体劳动者。
公元前500年前后,铸币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北印度和小亚细亚,在进入市场流通之后,反过来也促进了雇佣劳动的发展。
在16世纪后发生了“勤勉革命”,原本为家庭生产转向为市场生产,不仅男性加入生产,妇女和儿童也加入生产,人们劳动的心态,从一旦赚够了钱,就会停止工作,转变为不止是需要钱的时候才会重新工作,希望借由劳作让生活变得更好。
1500年前后,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跨洲奴隶贸易为工业革命引入了大量的奴隶劳动力,这些奴隶成为机械化工厂的奠基者,人类劳动也进入了突变期。
1800年至今
工厂的出现,意味着雇佣劳动越来越多,而与之相随的是奴隶劳动和个体劳动的减少。
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20年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数量从40余万下降到5万多。全球其他地区,也都逐渐废除了奴隶制,非自由劳动在官方失去了合法性。
小农、工匠、小店主、小商贩的自雇劳动者也在工业革命后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个体劳动者走向了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成为主导,也意味着强制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时间、规定的工作场所成为必需,管理学学科也开始兴起,科学管理至今是管理者的核心标准。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畅想新的劳动形态和劳动关系的出现。零工经济在全球兴起,也描绘了自由职业者的理想蓝图,在不稳定用工的时代,这种工作吸引着那些寻找额外薪水、希望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灵活决定上工时间的兼职工人。
数字化、自动化的未来,人类工作的内容和形态还会继续发生变化,未来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替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零工工作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保障也越来越脆弱。从人类劳动的演变史的研究来看,扬·卢卡森认为,“人类漫长的历史给出了强烈的警示:我们绝不能忽视三大原则——意义、合作、公平。”[1]
参考资料
[荷] 扬·卢卡森:《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994969/?icn=index-latestbook-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