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朝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机器被训练着开始“思考”,过去需要人类智能的许多任务现在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然而,注重情感或情绪体验的工作却仍难以实现自动化,所以情感经济的本质就是强调“情商”和“同理心”。这一时期,人类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慢慢淡化,情感向的技能将进一步升级。
《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一书提出了系类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产生情感,打破人类在创造力、共情力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果机器全面压制人类智能的“奇点”真的到来……人类未来要去向何方,人机共生的伦理困境如何突破,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1]
体力、思维和情感:三种经济形态
人类经济形态的更迭,是由机械、思维和情感推动的,经历了体力经济、思维经济、情感经济这三种不同的经济阶段。20世纪是体力和机械任务向思维任务转型,21世纪是从思维任务到情感任务的转型。
体力经济是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机械动力与发达的制造业改变了传统社会依赖人力、自然力的状态,以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管理技术更成为标准化分工、高效化生产、大规模制造汽车的创新。人成为生产的辅助力量,大多数劳动者是非技术性的。
机器的自动化逐步降低人的体力价值,推动思维经济的形成,基于数据的系统性学习和基于理解的直觉性学习,展现了人工智能的独特思维优势,通过计算机化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的工业模式升级,非技术型体力终被取代。
体力经济已经成为过去式,思维经济是进行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未来式的情感经济,预计在2036年情感任务比思维任务更重要。
情感经济时代的变化
在情感经济时代,由于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完成情感类任务,社会分工变为由机器负责思维型工作,人类负责情感型工作。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地负责思维类的任务,而人工岗位会更注重情感、同理心、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社会分工带来性别、教育、消费、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在性别方面,一般认为女性较男性更擅长人际和共情。情感经济时代女性的性别优势将会凸显,专注于理工科技术和系统逻辑的男性也要提升自己的“女性”技能,即具有同理心、更会处理人际关系等。
在教育方面,情感经济时代的教育对人的强调远远超过体力与思维经济时代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面向同理心、情商、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等人际沟通软技能,包括领导力。人类重新定位为有情感的生物,教育的更加关注以人为本,让人类回归本性。
在消费方面,情感经济时代,消费者们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还多加了一层,愿意为情感买单,在享受服务、购买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其中的“情感价值”
在管理方面,关于计划、安排、流程设计等管理工作将交给机器完成,人从事的管理工作更多涉及与人沟通、建立和维持关系、影响他人
超越情感经济的未来
情感经济存在的基础,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完成情感类的任务,所以需要跟人类进行分工。但或许有一天,机器会变得足够智能,拥有情感;于是,情感也不再能成为人类的独有优势。到那个时候,人类可能需要面对比情感经济时代更大的社会改变。
从体力、思维到情感,人类长久以来都在利用人工智能来增强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变自己。超越情感经济意味着机器情感超越人类的“技术奇点”时刻,未来可能有两个走向:
一是人类制造出具有同理心的芯片,人可以将这个“同理心芯片”应用于交流,增强自己的情感能力,二是人类可能完全脱离身体的躯壳,人的所有记忆、理解、认知分析等映射到计算机、转移到机器躯体,实现数字孪生。可能的未来是智能技术将把全人类乃至其他生命和非生命体汇集成一个完整意识体,即雷•库兹韦尔所称的“心灵机器”时代。
参考资料
罗兰·T. 拉斯特 / 黄明蕙:《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73945/